校長的話
天主教善導小學一向忠於天主教辦學理念,以仁愛、忍耐為校訓,致力發展學生的全人教育,在德、智、體、群、美、靈六方面均衡發展,建立彼此關愛的校園,培育學生愛護國家、和平友愛、謙恭學習、積極進取及樂於服務的精神。
我校歷史悠久,紮根於深水埗區已有一個甲子,向來深受區內家長歡迎,黌門廣開,數十年間不斷為社會培育人才,樹人無數。繼往開來,我衷心希望在老師的諄諄善誘、家長的全力支持下,同學們能學習善導之母,以信、望、愛的善行,實踐聖言生活,把基督的信仰與學習生活整合,成為一個敬主愛人的好學生,好公民,信靠天主,以謙卑的心努力學習和生活。
現今社會環境不斷轉變,我們的老師積極學習,不斷提升學與教效能,期望能一面努力裝備孩子掌握兩文三語、活用電子學習及生活科技,培養學生自學及解難能力,在學習的路途上勇往直前。另一方面,活用本校堂校合一的特色,讓學生在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的培育下成長,以信心及喜樂面對人生的順逆,愛惜生命,服務社群。
方富祥校長
天主教善導小學的校本學生特質架構本年的發展主題是「正義」。一說到正義,好像大家都有類近的想法,但我們與同學稍作討論,卻發現定義人人不同,有人把它與「公義」混為一談,有人會說是做正確及有道義的事;再追問「義」是甚麼意思時,有人說是有「義氣」,不會出賣朋友。其實「義」者「宜」也,是適宜、正當、善、好、平及公正的意思。
為了協助全校同學確立一個互通互聯的「正義」概念,我們全體老師亦一起探索與討論「正義」的涵意,我們基於中國的優良傳統知識,並結合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為「正義」訂立了一個校本定義:正義的涵意是公、平、正、直。公則無私;平則沒有高下、輕重、多少、遠近、厚薄之分;正則無偏,特別指不偏心於自己或一方:直則不彎曲,意為沒有機詐或利用智謀求自利或害人。事實上公平正直四字都以「無私」為核心,即是任何人都不能只求「自利」或自己方便,而不顧及別人。這是人類群居的必要條件。人既然必須群居才能維生,每一個人都沒有「我可居先」的權力,不能「有己無人」,因為這項願望和要求,是人所共有的。
為了令同學深入體會與理解,我們把正義定為三個層次,由個人到群體,由近至遠,層層遞進,分別為「修身」、「公正」及「貢獻」:
- 「修身」:儒家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顯示了修身的重要,修身是基楚,只要管理好自己才能照料好家庭,個人的品行與修養有所成後,才能維繫安定的家,照顧好家庭後才能投身社會,為國出力。所以我們把「修身」定為同學們學習的最基本及關鍵的層次,關乎個人的內在品質和道德修養。同學需要學習誠實和公正地面對自己,不貶損他人利益,樂於守法。這些價值觀是他們成為一個有道德操守、尊重正義的人的基礎。
- 「公正」:這是一個更高的層次,關乎同學對社會公正的認識和實踐。同學需要學習公正地評價他人和事物,並在遵守規則的同時,尊重每個人的權利。他們還需要學會公平地對待每個人,並嘗試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觀點和文化。這些都是他們成為一個公正的公民的重要步驟。
- 「貢獻」:這是最高的層次,關乎同學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同學需要學習如何用自己的行為和態度,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他們可以通過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照顧弱勢群體、不恂私、不吝嗇,全心全意為社會為國家的整體利益而貢獻己力,以行動來實踐他們的正向價值觀。這些都是他們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的重要表現。
與往年一樣,我們制定了十個「表現指標」,讓「正義」成為一個教得到、學得到、練得到及評得到的學習歷程,讓老師、家長及同學一起參與,協助同學身體力行地把「正義」內化,成為個人的良好品德,在天主的福音中茁壯成長。「秉公行義,比獻祭獻更悅上主」箴21:3「因為上主的雙目垂顧正義的人,他的兩耳俯聽他們的哀聲;但上主的威容敵視作惡的人」伯前3:12
天主教善導小學的校本學生特質架構已發展至第二個三年發展週期,同學由「感恩」出發,經歷「堅毅」與「尊重」的培育,達至今個年度的「承擔」,相信有不少的體會與成長,因為一切皆是大家身體力行的實際經驗,特別獨特,特別深刻,特別有價值
一說起今年的主題「承擔」,就令我回想起小時候上課時老師講《伊索寓言》中《運鹽的驢子》的故事:有隻驢子馱著鹽過河。牠的腳一滑,跌倒在河水中,鹽在水中都溶化了。牠站起來時頓感一身輕鬆了許多,牠很高興。後來,有一天,牠馱著海綿過河,心想再跌倒下去,站起來時定會更輕鬆。於是,牠故意地摔了下去,牠沒想到海綿是吸水的,因此再也站不起來了,淹死在河裡了。還記得自己當時第一個感受是這驢子不值得可憐,牠不是沒能力而是想偷懶,不願承擔自己的責任,結果不但害了自己,還害了主人損失了一頭驢子和一批貨物,記得老師還順道教導了「自作自受」這個詞語,真是印象深刻。
常言道:「能力愈大,責任愈大」,有能力的人應要擔當多一點,照顧更多的人,是一種承擔的表現,那麼我們小學同學尚在成長與學習中,個人能力不大,知識還不太足夠,是否就可以不用負責任,不用承擔那麼多呢?我們先把能力與責任分開來看,能力與責任感並沒有一個實質的關聯,身分責任是自人一出生就被賦與的,你是你,是父母的子女、是祖父母的孫兒、是學校的學生、是香港的市民、是中國的國民……你撇不開,抹不掉。因此你要對自己、對家庭、對學校、對社會、對國家負責任。天主賦與我們各自有不同的才能,但能力再強的人,如不願意負起本身的責任,也不會獲得他人的尊重與認同,不可能被視為人才,因為他們不願付出,不願努力,不願面對困難與失敗,不是一個可信靠的人;反觀有責任感的人,出於對自己、對家人、對近人、對社會國家的愛而不計付出,不計成敗,只為能付上自己的一分力而讓他人得到快樂與幸福而高興,這樣的人能承擔任務,努力嘗試,不計算成敗得失全力以赴,可謂勇者無懼,成就自然高,自然獲得大家的支持與認同。
天主教導我們要愛護別人如同愛他一樣,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 25:40),而且人當以我們為基督的服務員和天主奧秘的管理人(格前 4:1),我們要負起各自的責任,有擔當,因為我們每人都要向天主交自己的賬(羅 14:12)。我們能力個個不同,但只要我們願意承擔更多的責任,願意付出更多,我們自己,我們的家,我們的國將會更好,更豐盛!
「善導學生」特質架構的發展已來到第三年,2022-2023年度的為發展重點為「尊重」,相信不少人一看到這個發展重點時也會有一個想法:尊重很簡單直接,不就是對人有禮貌就可以了嗎?然而當我們認真地把「尊重」琢磨一下,你會發現它不可能這麼簡單。隨着學識水平的持續上升,大家不難發現人們的說話技巧愈來愈高超,但有時聽到一些話語卻會令人有不舒服,甚或被冒犯與傷害的感覺,因為再高的說話技巧,再美的言詞,如果不是發自一顆真誠及尊重他人的心,再美好的言詞也只會成為傷害他人的利刃。
有禮貌就是尊重嗎?有些人的說話可以很有禮貌,但卻毫無半點尊重他人的意思。就像餐廳服務生勤快地為剛坐下的客人送上熱茶,客人卻冷冷地說:「謝謝你呀!隨便放下就可以,反正我們不喝的。」服務生整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處理手上捧着的熱茶;又如銀行櫃位前排着長長的人龍,客人在取款後對忙個不停的櫃員小姐說:「謝謝你細心的服務,但是速度快點就更好了!」櫃員小姐聽到後面頰緋紅,感到尷尬萬分。
以上的例子相信大家一點也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總會碰到,這清楚說明了運用禮貎用語的人不代表真正禮貎待人,更遑論感謝與尊重他人了。隨着社會的進步,學生的能力不斷提升,能言善辯成為現今學生的特點,然而知識與技能提升的同時,正向價值觀及良好美德的培育卻隨着科技與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不斷膨漲而失去應有的光環,以致上述的奇怪現象不斷浮現。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謙遜有禮是尊重他人的基礎與體現;與此同時,這亦是我們天主教的重要價值觀,提示我們「大家都該穿上謙卑作服裝,彼此侍候,因為『天主拒絕驕傲人,卻賞賜恩寵於謙遜人』」(伯前5:5)及「論尊敬,要彼此爭先」(羅12:10)提示我們要互相尊重,不分彼此,不分先後,因為這正是天主所樂見的。- 要學生全面深入理解並身體力行地去體現「尊重」的意義並不簡單,我們參照中國傳統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小至大、近至遠的邏輯概念,嘗試以「個人」、「群體社會」及「自然萬物」三個相關維度及十個表現指標去協助學生身體力行地體會何謂「尊重」。 由着重個人觀感與體會的「寬恕之心」出發,學懂真誠地待人以禮貌;再擴展到與別人及群體共處的「自重互愛」,尊重自己,對別人包容、同情及欣賞,達至相知相惜,發自內心地尊重他人的行為與決擇;最後到「愛天主的創造」,重視每一個人與萬物,心懷天下,擁抱萬物,由愛而生敬。
左則圖片就是善導學生特質--「尊重」行為指標。
為確保學生這學年的學習經歷能全方位地緊扣「尊重」這個校本價值特質,除由價值培育小組所規劃的全校性主題活動外,我們每月會舉行有家長參與的周會,又為家長舉辦培訓活動,讓家長明瞭學校的推行理念與步伐,家校攜手培育學生;此外學校發動全體老師在規劃各行政組及各學科的周年計劃時,把與其學科或行政組理念想近及相關的表現指標融入其年度重點活動內,各自抽選兩至三個表現指標,透過活動加以實行,老師、家長及學生自己共同經歷及參與這些理念相聯的活動,讓學生親自建構自己心中堅實的「尊重」特質,亦確保10個表現指標能完全覆蓋學生的學習經歷,成為一個真心尊重人與萬物的善導人。
疫境蛻變、跨步向前
2020/21年度對全球的人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個年度,「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可謂無遠弗屆,病毒流傳之廣、蔓延之快、影響之深、衝擊之大與及持續之久,幾乎是顛覆了人們對傳染病的既有認知,飛機停飛、工廠停產……一切一切皆是我們幾代人所未曾經歷過的。2020這個數字,恐怕在人類歷史上永留烙印。
2020/21年度對天主教善導小學亦別具意義,是學校建校60年周年的慶典,可惜我們的感恩祭、開放日與鑽禧慶典等活動亦隨着疫情肆虐而一一取消,善導小學靜靜地度過了她的60大壽,教職員工及同學失落之情溢於言表。60年來,面對首次的跨年度停課,然而我們停課不停學,正確來說,我們只是暫停面授課堂,但學與教卻未有停頓,只是型式轉變了。
2020/21年度年是天主教善導小學在學與教形式上蛻變的年份,我們在四年級開展了自攜電子學習裝置計劃,四年級的四班中有兩班全面運用電子學習裝置於日常的學習上,在學習中大幅度使用電子課本、網上學習平台及電子軟件等,讓老師、同學及家長都對學習有了一個新的定義,就算是在停止面授課的日子,電子學習班的學與教活動卻是熾熱得很,同學的討論分享不但沒有停頓,反而成為學習之日常,研習、分析及評鑑的能力亦通過不同的電子途徑得到提升,更讓老師與家長欣喜的是同學的學習興趣上升的同時,學業成績同樣進步了不少,堅定了學校發展電子學習的信心,決定來年度把運用電子學習裝置於日常學習的模式擴展至小五。
2020/21年度除了是四年級同學迎來學習型式的轉變外,全體老師及同學都親身經歷了我們的學習正式進入「1010」二進制數碼年代──非面授課!相信大家都會認同,老師、同學、家長的數碼技能在短短的數個月間大幅躍進,老師除了當上You Tuber製作教育短片外,更成為「帶課主播」,透過Teams及Zoom等程式於網上直播課堂教學;同學們極速進化為數碼達人,手機、平板、手提電腦的操作均十分純熟,更不斷鑽研及發現教學軟件及平台的新功能,甚或已成為老師們的數碼助教;家長也多了一個角色──旁聽生,一起參與課堂,讓教育局提倡多年的「家校合一」在不知不覺中達成了!這些轉變原本不是大家所預期的,沒有精心的規劃與準備,沒有鴻圖大計與積極部署,憑着的只是教職工們的承擔與信念──學習不能就此停下來,然而,事就這樣成了,成就了這個小小的數碼奇蹟!
2021/22年度的情況將會如何發展,暫時未能肯定,但肯定的是大家已學懂如何與疫情並存及作出相應的安排,在生活及學習上受疫情的影響逐步減少,更從中蛻變出不同的學習形式,讓學習持續發展。期望疫情早日消退,好讓一切復常,天主保佑!
為培養學生能具備「善導學生」的六個核心特質,2021-2022年度以「堅毅」為發展重點,培養學生「勇於面對求學上的困難」、「願意以克己、堅持和忍耐的態度自律地完成任務」或「對達成人生理想/目標有信心」的品格特質。期望學生透過課堂學習、活動經驗及生活實踐中,能實踐校訓「仁愛、忍耐」精神,並能回應天主的愛,讓身邊人都從我們身上看到耶穌基督。
為讓老師可更有效地評鑑學生的行為表現;而可讓學生明白如何實踐好行為,學校以工作坊形式,讓老師詳細分析及討論,為各項特質設計行動表現指標,並透過投票的方式,選出十項最具代表性的行動表現指標,整理後有以下十項行為指標:
善導學生特質--「堅毅」行為指標:
- 善於思考,業精於勤
- 努力嘗試,挑戰自我
- 學習疑難,逐一解破
- 學習認真,專心投入
- 承諾託付,盡力辦妥
- 律己守時,準時上學
- 克盡己職,功課齊備
- 難題困境,樂觀面對
- 善用餘暇,培養興趣
- 設定目標,堅持不懈
本校秉持校訓「仁愛、忍耐」的精神貫徹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真理」、「義德」、「愛德」、「生命」及「家庭」,建立具天主學校特式的價值培育體系,從「勵學」及「修德」兩大範疇培養學生的正向個性特質(勵學:堅毅、承擔、忠信 修德:感恩、尊重、正義)。
學校每年以一個特質為價值培育主題,每一特質會衍生出10 個行為指標,方便老師培育、家長指導及學生學習,透過全方位的學校活動及學科學習,不斷鞏固培育學生的正向思維。我們期盼通過六年的家校合作與校園培育,讓善導的孩子成為積極樂觀、熱愛生命、懂得照顧自己、愛護家庭、關愛社會的好兒女、好學生、好公民。
善導學生特質--「感恩」行為指標:
1. 專人祈禱,榮主愛人
2. 敬師愛友,關心家人
3. 關懷弱小,助人為樂
4. 樂於分享,不分你我
5. 校園物品,全力愛護
6. 愛護身體,養好精神
7. 追求知識,發奮用功
8. 天生我才,善加運用
9. 常存喜樂,正面積極
10. 感恩所有,知足常樂